採訪
  原標題:“紀錄片人不能逾越真實,不能不客觀。”——訪紀錄片《尋夢中國》導演王智
  “紀錄片人不能逾越真實,不能不客觀。”
  ——訪紀錄片《尋夢中國》導演王智
  當今世界,人們在關註中國。世界各國對中國題材的紀錄片有著極大的需求量。如何製作出更多高質量、符合境外受眾審美需求和欣賞習慣的中國題材紀錄片,積极參与國際合作與競爭,成為擺在中國紀錄片人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。
  近年來,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努力加強影視業務建設,提升視頻節目品牌,與對象國電視媒體展開了多種形式的合作,主動搶占視頻傳播的前沿陣地,取得了切實成效。
  2014年11月8日,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攝製的又一部紀錄片——《尋夢中國》將登陸甘肅衛視。這部時長70分鐘的紀錄片講述了六個長期在中國生活、學習、工作的羅馬尼亞普通民眾的繽紛夢想,從而向海內外受眾展現一個生機勃勃、包容接納的多元化中國以及“中國夢”對外國朋友的影響。
  該紀錄片羅語版10月17日在“國際在線”播出後,受到廣泛好評。羅馬尼亞總理維克多·蓬塔應邀在百忙之中抽時間觀看了該紀錄片,並向國際台發來賀信,對這部作品表示充分肯定。羅馬尼亞電影家協會主席勞倫丘·達米安認為,無論是導演手段還是攝影技巧,這部紀錄片都堪稱一流。
  紀錄片《尋夢中國》的羅語版將於2014年11月在羅馬尼亞國家電視臺播出。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及國內六十多家電視臺也將陸續播出。
  該紀錄片的導演兼攝影由中國電視藝術評論委員會委員、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導演王智擔任。他曾兼職香港時代衛視策劃人,任中央電視臺、北京電視臺攝製的多部紀錄片的編導及攝影工作。他執導的多部紀錄片獲得國家級政府獎——“彩虹獎”。
  1

  戈揚
  在紀錄片《尋夢中國》於國內電視臺首播前夕,王智導演接受了國際台羅馬尼亞語部專家,原羅馬尼亞國家電視臺資深製片人費利恰·尼娜·蓋爾曼的專訪,講述了他的創作初衷和原則、遇到的困難及拍攝此片的收穫。
  在採訪中,王智導演首先解釋了他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原因。他說: “今年是中國與羅馬尼亞建交六十五周年。當初我們也策划了很多選題,有廣播節目,也有網絡圖片節目等等,但總感覺,在新媒體時代,影視作品更具影響力,最後認為做一個影視方面的東西可能會更好一點。確定採用這個(影視)表現手段後,我們開始著手研究選題的方向和基本定位。最後,把目標確定到了在中國的羅馬尼亞人身上。這樣的題材,既能表現當代中國,又能具備羅馬尼亞元素,雙方都有所兼顧。所以,就確定了攝製一部紀錄片,開始的片名叫《我的中國故事》,後來改為《尋夢中國》。”
  《尋夢中國》的拍攝團隊只有五人組成,從開始動議到策劃及最後攝製完成,只用了半年時間。當記者問到拍攝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時,王智說:“在拍攝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我本人不懂羅馬尼亞語。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,不懂拍攝對象的語言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。有時你不知道拍攝對象在說什麼。有時只能不停機,一個勁兒地拍。無論有用沒用,都拍。所以有時就處於一種‘盲拍’的狀態。比如,有一次上海的伊達在打電話,我不知道她在說什麼,但出於我的職業敏感,我認為這個電話應該比較重要,應該對片子有用,所以我就一直沒用停機,一直在拍。結果回來翻譯之後,這一段非常重要。雖然身邊有翻譯,但在現場往往來不及翻譯,事情卻不斷地發生著變化。
  再一個困難就是拍攝的時間太短。特別是在北京之外的拍攝時間,來回只有五天的時間,實際拍攝只有三四天的時間。有時,主人公還會臨時有事兒。比如在上海,有一天,拍攝對象因為有其它事情要做,而無法正常拍攝,有時幾個小時就白白的過去了。所以,我們到達現場,幾乎沒有思考的時間。中國是一個大國,城市之間也比較遠,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多。由於種種原因,很多時候我們對拍攝對象的瞭解也不是太多,所以拍攝起來困難還是比較多的。
  還有一個困難就是文化的差異。有時我們認為是很正常的事情,但在羅馬尼亞人看來是不能做的;也有一些在他們看來是正常的,但我們卻一頭霧水很難理解。所以在拍攝時就需要雙方互相給予一些諒解,互相給予一些支持。大家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,很多事情就容易解決了。總的來說,我們和拍攝對象的溝通還是比較順暢的,能夠相互諒解、達成共識。
  最後的困難就是,在我們的團隊中,只有我一個人是做過電視工作的,其他幾個同事都是廣播記者、翻譯出身。應該說這是她們第一次接觸紀錄片。我們每次外出拍攝,如果在北京以外,我們一般是三個人,在北京有時只有兩個人去拍攝。這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攝製組之一了。我們沒有專業的錄音師,更沒有其他專業人才,這也是最困惑我們的地方。”
  柯林
  紀錄片《尋夢中國》由《與夢同行》、《書寫夢想》、《築夢上海》、《奔夢路上》、《愛在蘇州》、《北京放歌》六個小故事組成。六個主人公分別是:現效力於北京八喜足球隊的羅馬尼亞運動員盧奇安?戈揚;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在讀博士克林·奇普里安·安德烈(中文名:柯林);在上海擁有自己公司的時尚咨詢師伊拉伊達·弗洛雷亞(中文名:伊達);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丁廣泉的徒弟瓦娜?亞歷山德魯(中文名:張娜);“蘇州市十佳巾幗志願者”之一的拉盧卡·塞隆(中文名:露卡);2001年北京電視臺第六屆“外國人中華才藝大賽”金獎得主穆古爾·彼得魯·喬伯恩坎(中文名:偉華)。
  王智導演在訪談中流露出了對這六位羅馬尼亞主人公的喜愛,他說:“我們拍攝的六個人里,有三位男士和三位女士,他們性格迥異,但都很可愛。比如張娜,就屬於豪爽型的,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。伊達有點白領的感覺。露卡是豪爽中帶細膩。三位男士里也各有千秋。戈楊就比較沉默少語。維華就比較健談,而且喜歡主動和別人溝通。柯林專註於學習中國書法,只要談起書法藝術,他就會滔滔不絕。”
  伊達
  當記者問道最喜歡哪位主人公時,王智導演坦率地說:“平心而論,這六集里的人物我都非常喜歡。他們職業不同,性格各異,都很有特點。如果非要找出一兩個最喜歡的人的話,我應該更喜歡偉華。因為偉華懂中文,會說中國話,我和他交流起來沒有障礙。再一點就是他對中國文化、中國的習俗都比較瞭解,共同的話題比較多,基本沒有隔閡。第二個比較喜歡的是柯林,他在中國學習書法,而我也非常喜歡書法藝術,興趣相同。”
  記者蓋爾曼很關心羅馬尼亞人給王智導演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,王智導演回答說:“自從我從(國際台)新聞中心調到俄東中心之後,羅馬尼亞駐華使館是我接觸最多的使館之一,也算是他們的常客了。這次拍片,在我接觸到的這六個人中,他們的身份、職業不一樣,他們的社會背景不一樣,他們的家庭不一樣,他們待人接物的風格也不一樣。但從他們六個人身上,我也基本瞭解了羅馬尼亞,瞭解了羅馬尼亞人。雖然我沒去過羅馬尼亞,但我感覺,羅馬尼亞人都很熱情好客、很豪爽,有點像中國北方人的性格。”
  張娜
  羅馬尼亞電影家協會主席勞倫丘·達米安在今年10月訪華期間應邀觀看了紀錄片《尋夢中國》。雖然主席先生表示,他非常喜歡這部紀錄片,認為這部片子的拍攝與製作都很專業,鏡頭精雕細琢,細節刻畫到位,全片節奏張弛有度,每個人物特色鮮明。但他同時認為,紀錄片稍稍帶有一點“宣傳”的味道。針對這樣的想法,王智導演解釋說:“《尋夢中國》是一個微紀錄片系列,在我們拍攝之初,我們就確定了客觀、真實的創作基調。儘管如此,估計一些國外的觀眾看來好像還帶有一點‘宣傳’的味道,所以我要重點地說明一下,我們這六個主人公並不是我們百裡挑一地選出來的,幾乎是找到這個人就確定拍攝了。大家知道,目前在中國的羅馬尼亞人並不是很多,而且相當一部分都是留學生。但我們要在職業和身份上有所區別,這樣找起人來就非常困難。幾乎是找到一個就會變成不二人選了,因為再找非常困難,幾乎沒有第二個。比如張娜,已經是到了最後幾乎找不到拍攝對象了,經過熱心朋友的介紹才找到她。開始我們隊張娜一無所知,認識後知道她嫁給了中國人,所有開始我們準備以《愛情花開》來做這一集,但拍到第三天的時候感覺這個主題沒有辦法拍,但也沒有時間也沒有可能再換人了。我們就臨時改成了現在的主題。在片子中大家會看到,她對中國是發自內心地充滿感情,每次開口她都停不下來。她說的那些話,我認為是發自內心的。再比如,戈楊的妻子在接受我們採訪時說了很多,後來翻譯出來之後,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,她是從內心贊揚中國的變化,並不是我們要求她這樣說的。
  從我拍攝的本意來說,就是想實事求是地拍,我們沒有安排。我們只想通過這部片子,真實、客觀地介紹羅馬尼亞人在中國的生活、工作,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。我們沒有教他們如何如何,片子里所有的話都體現了他們真實的想法。沒有我們任何的引導,這一點是應該和大家說清楚的。
  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,這是我拍攝紀錄片不能逾越的底線。紀錄片人不能逾越真實,不能不客觀。應該說,這部片子真實地反映了在中國的羅馬尼亞人的一面。”
  露卡
  在採訪中,王智導演還表達了對羅馬尼亞電影真摯的感情。他說:“在我很小的時候,應該是記事兒開始,我就知道了羅馬尼亞電影。那個時候,電影的來源比較單一,不像現在這麼豐富。我記得,那個時候比較多的進口影片里也就是朝鮮電影、羅馬尼亞電影、蘇聯電影、阿爾巴尼亞電影等,也有少數越南電影。當時有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話:‘越南電影飛機大炮,朝鮮電影又哭又笑,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,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。’這說明,當時的中國觀眾已經把自己能看到的外國影片進行了格式化的歸類。當然,在這裡面就有羅馬尼亞電影,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,羅馬尼亞電影在中國觀眾心中占據了一定的地位。
  許多羅馬尼亞電影我都非常喜歡,比如《號手的外甥》、《多瑙河之波》、《星期天六點鐘》、《勇敢的米哈伊》、《陷阱》,《城市的藍門》、《安娜和小偷》、《重歸於好》、《競賽》。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米爾恰·德勒甘導演的《斯特凡大公》,這應該是羅馬尼亞七十年代初拍攝的一部電影,在當時的中國,可謂是絕對的大片了。在我的印象里,無論是從產量還是質量,羅馬尼亞電影在我能看到的影片中是比較好的了,它與當時的蘇聯電影有一拼。我也正是通過這些電影瞭解到了羅馬尼亞。後來到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後,聽說還有一個羅馬尼亞語部,感到比較驚訝,它一下子就讓我想起了兒時的情景,那種感覺無法言表,有點夢幻之感。
  偉華
  以後開始學電影並走上這條路,估計也與這些影響有關,看的多了,自然就有一種偏好,再後來走上這條路也是一種必然。我是這樣想的。也可能是一種偶然。以後如果有機會,我很願意與羅馬尼亞的同行們進行一些業務上交流,包括拍攝的合作,包括學術方面的探討,很期待與他們有一個很好的溝通。羅馬尼亞有各種各樣的電影節,如果有機會,我也願意攜作品與大家分享。明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七十周年,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七十周年,我很期待有機會與羅馬尼亞電影人有一個合作的機會,共同做一點實實在在的事情。讓我們共同以影視的名義來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。”
  在採訪的最後,王智導演真誠地邀請羅馬尼亞和中國的電視觀眾收看這部紀錄片,並提出寶貴意見。他說:“紀錄片《尋夢中國》是我和團隊的一個小作業,希望在羅馬尼亞國家電視臺播出的時候,能夠得到羅馬尼亞觀眾的掌聲,也希望大家提出意見和建議,以便我們更好的改進。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起點,希望通過這個小片子,搭起我們交流的平臺。也希望國內的觀眾能夠喜歡它。”
  附:
  1, 甘肅衛視播出紀錄片《尋夢中國》的播出時間:11月8日開始每周六、日21:47各播出一集。
  2, “國際在線”羅文網紀錄片《尋夢中國》鏈接地址:
  http://romanian.cri.cn/other/14xm/index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axoogk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